“亩均论英雄”改革典型案例集(2023年)

阅读次数: 编辑:办公室来源:芜湖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布时间:2024-05-21 17:27

“亩均论英雄”是将农业领域的亩产概念引入工业领域,进行工业企业效益评价。实质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产出。在具体做法上,建立以节约集约用地、节能降耗减排为重点的企业“亩产效益”导向、约束和评价机制,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实践证明,“亩均论英雄”改革在摸清工业家底、提升亩均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和盘活低效用地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已成为先行地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有力抓手。

为推动“亩均论英雄”改革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深化对企精准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更积极作用,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一批先行地区典型案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于2023年8月份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亩均论英雄”改革典型案例征集活动,经公开征集、各地报送、梳理初筛、专家评议等环节,在对全国各地区报送的案例优选和分类基础上,收录2023年度改革标杆案例10个。

从典型案例看,各地推动“亩均论英雄”改革呈现以下几方面亮点: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深化机制保障协调。各地构建“行政+政策+考核”三位一体组织体系,省市县联动和各部门协同推进,通过成立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亩均效益办等和出台配套办法、工作细则、操作手册等保障落实,评价手段上正向激励和反向推动相结合,评价方式上地企相结合,评价主体上实现全覆盖。

二是评价体系聚焦高质量且彰显特色。各地构建的评价体系聚焦高质量发展的统一要求,同时兼顾发展基础、行业特点和企业现实,核心指标的基础上增加动态指标,且分行业、有豁免,还探索设立加分项或扣分项,做到因地制宜,不断丰富、迭代和优化。

三是推动数字化赋能和平台建设应用。部分地区推动建立高效公开的数字化应用平台,摸清企业销售、税收、用地、用工、用能、排污等“家底”,构建“企业全景画像”,形成“企业体检报告”,实现“可视化、可评价、可管控、可反馈”,评价结果及时推送给企业,实现一企一策定向服务。

四是结果应用上实施差异化要素配置。各地坚持利用效率高,要素供给多,依据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结果,在用地、用能、排污、科技、金融、财政、人才、评优等方面实行差异化要素配置,促进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集聚,引导潜力企业提档升级,低效企业转型退出。

五是深化对企精准服务减轻企业负担。部分地区依托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和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从加强政策供给、加大要素保障、加快平台赋能等做好对企保障,从优化政务服务、针对性帮扶指导和提升发展环境等深化对企服务,从加大财政支持、加强金融服务和优化税收体系加大对企支持,多措并举减轻企业负担。

六是积极盘活低效用地实现“腾笼换鸟”。部分地区出台低效用地分类处置办法,推动低效企业改建小微企业园,探索形成兼并重组、招引复苏、标杆扩张、改造提升等盘活提升方式,结合低效用地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实行“一企一策”,同时大力推广“亩均英雄贷”金融服务模式,助力低效用地实现“腾笼换鸟”和“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一、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快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本案例聚焦于浙江省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浙江省作为全国首个推行这一改革的省份,通过开展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实施一系列优化配置政策,旨在引导企业和地区走向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改革的核心是对企业和地区的亩均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包括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投入强度等核心指标。这些指标不仅考虑经济账,还包括资源账和环境账,体现了浙江省对经济、资源和环境三者平衡发展的重视。改革还强调了分类分业的评价,即根据企业类型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评价和扶持措施,确保评价体系科学合理。

为了推动改革,浙江省建立了正向激励和反向推动的工作机制。正向激励包括依据亩均效益评价结果实施的配套优化政策,如金融、用地、用能、排污、财政等领域的支持。而反向推动则通过实施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对低效用地(企业)进行分类帮扶和综合治理。

此外,浙江省还通过公开公正的评价,提升了企业的地位,并通过实施“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等方式,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同时,针对低效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浙江省还总结推广了“提高亩均效益十法”,从多方面帮助企业提升亩均效益。

改革成效显著。从2017年到2022年,浙江省规上工业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均有显著提升,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提高到3.11%。同时,产业结构也在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2022年浙江规上工业能耗强度较2017年下降19.4%。

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这一改革也优化了营商环境,使得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到更加公平的待遇。到2022年,浙江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排名中占据107席,连续24年位居全国首位。

总的来看,浙江“亩均论英雄”改革是一次成功的地方改革实践,不仅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还促进了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同时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经验。这一改革的实践经验已经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广至全国多个省市,其影响和价值已经超越了浙江省本身。

二、“亩均论英雄”改革探索与实践(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本案例聚焦于安徽省自2021年11月全面启动的“亩均论英雄”改革。该改革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协同推进和创新实践,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并创新性地引入了“亩均英雄贷”金融服务模式,与沪苏浙共同成立改革服务联盟。安徽省“亩均论英雄”大数据平台的上线运行,进一步提升了改革的管理效能,该项改革也因此获得中国管理科学奖促进奖的肯定。

在经验做法方面,安徽省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和部门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全面开展了规上工业企业的评价。同时,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如在用地、用能、财政奖补、人才政策等方面进行创新调整。此外,安徽省通过实施“12+”提效行动,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在金融服务方面创新设立“亩均英雄贷”,以推广“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该改革的取得的成效显著。全省工业底数得到全面摸清,亩均税收和亩均营业收入均有显著提升。通过亩均效益评价,有效推动了土地利用的节约集约,金融服务创新也取得了显著效果。政策激励的落地见效,突出了亩均效益的考核评价,对不同级别的企业实施差异化支持和激励。

安徽省在推广这一改革的过程中,注重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致力于土地、金融、人才等要素的顶层设计,强化了正向激励。安徽省在金融服务方面的创新特别值得注意,如“亩均英雄贷”的设立,这不仅解决了园区低效运营和企业融资难题,还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增量扩面和提质。同时,成立的全国首个改革服务联盟,为改革提供了全方位的智力支持。安徽省还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合作,进行“亩均论英雄”改革的理论研究,用理论指导实践。

综上所述,安徽省“亩均论英雄”改革通过创新实践和多元化激励,显著提升了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土地使用效率,成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实施企业综合评价深化评价结果运用坚持“亩均论英雄”为导向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本案例是关于南京市实施企业综合评价以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详细报告。在新形势下,南京市以“亩均论英雄”为核心,积极推进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绩效综合评价改革。主要成效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建立了以“亩均论英雄”为核心的企业综合评价体系。通过成立由多个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确保综合评价工作有效落实。同时,形成了“2+5+X”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企业分为不同类别,以优化资源配置。

其次,实施了以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为重点的评价结果应用机制。2018年推出《南京市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绩效综合评价差别化政策指导意见(试行)》,通过市场和行政手段,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企业节约资源。这一政策明确了对不同类别企业的差别化支持,如对C类企业原则上不再提供新增建设用地,限制D类企业参与工业用地招拍挂竞买活动等。

第三,构建了以工业企业综合评价数据为基础的大数据应用平台。该平台集数据归集、评价分类、企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建立了市、区、街道三级企业评价数据审核机制和企业数据在线核实机制。此外,平台还包含企业库、产业链图谱、数据决策云图等功能模块,为企业提供监测服务、产业链供需对接、创新产品应用推广等服务。

最后,推行了以“双合同”管理为核心的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新模式。通过实施《促进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的实施方案》,建立了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工作机制和全生命周期绩效评价机制。此举不仅促进了产业用地的高效利用,还加强了对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绩效的综合评价。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南京市工业企业的亩均产出水平显著提升,资源集约利用发展水平得到加强。特别是在亩均产出方面,南京市连续多年位居江苏省首位,并在长三角同类城市中稳居前列。南京市的这一系列做法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其经验做法具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可推广性,对全国其他城市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四、提速扩面算好工业“亩均账”腾换集聚种出工业“高产田”(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本案例介绍了宁波市在近年来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方面的成就和经验。2023年,宁波市全面实施“地企双评”政策,通过“提速、扩面、增效”的方法,率先在浙江省发布评价结果,实现了评价结果的快速应用。全市完成对5.5万家工业企业、宗地和园区平台的评价,覆盖面积达到59.1万亩,评价速度和数量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在操作模式上,宁波市优化了评价过程,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制定浙江省首个取数规范文件,建立三级联动体系,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此外,通过数字化赋能,宁波市首次实现了线上评价,大幅节约了时间。

宁波市还推进了评价对象的全方位扩面。例如,通过全面调查建立了地企数据底库,扩大了评价工业企业的数量和面积。同时,升级了综合评价办法,从而扩展了评价主体,包括规下工业企业和其他经营主体。

此外,宁波市深化了评价应用,推动了亩均效益的全链条提升。政策组合应用于财政、信贷等方面,帮助提升了低效企业的税收,盘活了工业用地。空间变革推动了项目和用地向“2070”工业集聚区的聚集,促进了园区亩产效益的快速增长。

宁波市的“亩均论英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18年以来,宁波市规上工业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通过统一规划、标准和平台,宁波市的改革不仅在浙江省实现了领跑,还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多个省市到宁波学习交流,宁波市的经验和做法也被多家媒体报道和肯定,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项。

五、深化改革赋能推动提质增效(马鞍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本案例聚焦于近年来马鞍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在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方面的成果。自2018年起,该市以亩均效益评价为先导,开启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旨在推动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改革实施以来,显著提升了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亩均税收和亩均营业收入,分别增长了87.05%和49.2%。

马鞍山市通过不断迭代升级评价体系,从2019年的试行版到2023年的4.0版,持续完善亩均效益评价机制。这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扩大评价范围、丰富评价指标、实现结果的全域应用。在指标体系上,从单一的单位资源要素指标拓展至涵盖创新要素的多元指标。这不仅促进了资源的高效配置,也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在具体实施方面,马鞍山市采取了全域联动的改革策略。市级层面推动亩均、能耗、产能等方面的改革,县区层面注重打造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企业层面则聚焦于提升亩均效益。改革措施涉及生产要素、产业资金、土地供给、金融服务和政策联动等多个方面,实现了资源的差别化配置,有效促进了工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此外,马鞍山市还实施了精准服务策略,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实施分类培育政策,旨在帮助优质企业做大做强,潜力企业提档升级,传统企业改造提升,同时引导低效企业逐步转型或退出。

成效方面,改革工作不仅提升了工业企业的亩均水平,还实现了要素配置的全面深化。这包括促进了3193户工业企业的评价,兑现了大量的专项政策资金,推动了优质企业的发展以及低效企业的转型或退出。

最后,本案例还强调了马鞍山市“亩均论英雄”改革的推广价值。这项改革不仅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税收收入质量,还能促进政府层面学习完善相关政策,同时激励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此外,这一改革实践也受到了省级领导和媒体的关注和表彰,如王清宪省长的批示和人民网、凤凰网的报道,显示了其在全省乃至更广范围内的示范和学习价值。

六、打造亩均评价生态加速产业迭代升级(海宁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本案例聚焦于海宁市自2013年起实施的“亩均论英雄”改革,并阐述了其在经济和信息化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自成为浙江省亩均改革试点城市以来,海宁市不断推进亩均评价体系的迭代升级,形成了一个高效且全面的评价生态系统,旨在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一个“海宁样本”。

改革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海宁市创新实施了质量效益、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覆盖各个行业,并通过建立六大工作机制和推行“亩均效益提高十法”,实现了从评价到政策应用、再到效益改进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其次,海宁市通过“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战略和江南要素交易中心的建立,有效地激活了要素资源,为重点发展的数字经济和其他核心产业腾出了空间。最后,海宁市以改革为牵引,实施了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的培育,特别是在智能化、绿色化和旧厂房改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在泛半导体和光伏产业领域实现了精准的产业定位和链式招引培育。

这一系列措施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从2013年到2022年,海宁市规上工业产值翻倍增长,GDP接近翻倍,亩均税收大幅提高。此外,海宁市的产业结构也实现了重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显著提升,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实施过程中,海宁市确立了明确的导向和科学的评价指标,拓宽了评价范围,建立了公正透明的评价机制,并加强了政府与企业间的互动。评价工作不仅是政府的导向,也是企业发展的体检,实现了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通过政策引导,海宁市不仅为A、B类企业提供正向激励,也引导C、D类企业进行改造提升。

最后,海宁市的亩均改革经验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海宁市从最初的试点阶段,到推广深化,再到创新阶段,逐步建立了完整的评价体系和实施方案。这些评价体系和经验对于其他地区开展亩均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此外,改革实施效果显著,特别是“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成效,海宁市通过淘汰落后产能,盘活存量用地,成功培育了泛半导体、光伏等新兴产业,实现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海宁市的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不仅体现了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改革模式和经验,展现了“亩均论英雄”改革的强大推广价值和实践意义。

七、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提升高质量发展含金量(平湖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本案例聚焦于平湖市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提升高质量发展含金量的各项措施及其成效。平湖市作为浙江省该改革的先行者,自2012年起开展工业企业综合绩效评价,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扩张型向提质型转变,最终目标是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特别是从2022年起,平湖市通过创新工作模式、促进产业升级换代,以及数字化改革与“亩均论英雄”改革的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亩均效益方面,2022年平湖市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到33.4万元/亩,相比2012年增长了16.4万元;亩均增加值达192.3万元/亩,较2012年增长124.1万元。同时,在企业培育方面,平湖市累计培育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2家,以及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家和创新型中小企业141家。

产业链构筑方面,平湖市特别强调了新能源汽车、高端机床和新材料三大特色产业链的持续壮大,这些产业链不仅为经济发展带来新动力,还成功入选省级相关产业集群,显示了产业链构筑的显著成效。平湖市还通过整治低效工业用地,腾退低效用地9360亩,换来了200多个亿元级项目,孵化出价值数百亿的特色产业链。同时,该市在项目推进上创新了新模式,将“亩均论英雄”理念融入招商投资环节,推动了制造业投资项目建设时间的显著缩短。

此外,平湖市坚持资源的最优配置,推动低效企业改建为高规格的小微企业园,快速转变为产业链招商的高规格载体。并且,重点推进了轻量级数字化改造,解决了企业的一些紧迫问题,打造了多个样板工厂,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还促进了整个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总体而言,平湖市在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过程中,不仅显著提升了亩均效益,还成功培育了多家企业,构建了强大的产业链,并通过创新的工作模式和有效的改革措施,推动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这些经验和成效对于其他地区的工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尤其是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展现了显著的成效。

八、武义工业企业数智管理服务应用案例(武义县经济商务局、天道金科股份有限公司)

本案例详细介绍了武义县经济商务局与天道金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实施的工业企业数智管理服务应用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创新建立“企业、土地、用能”三者的时空对应体系,提升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项目核心在于“地企对应”和“电企对应”,实现了地企双维度评价和企业全息画像的精准构建。这一系统重塑了土地、能耗、金融、政策等资源要素的配置模式,深化了企业的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机制,旨在帮助优质企业成长和低效企业转型升级。

在实践中,该系统解决了多个关键问题,包括企业评价的不全面性、低效整治的不到位、能源“双控”的不精细、政策扶持的不高效以及金融服务的不精准等。通过这个系统,武义县开发了六个应用场景:地企对应、企业智评、低效智治、能源智控、政策智达和金融智享,涉及20余个部门的协同工作,实现了数据的自动归集和共享。

具体成效方面,系统上线后,覆盖了全县4500家工业企业和2500宗工业用地。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多项突破,如优化数据模型、升级评价体系、扩大评价范围、提升评价时效、安装云电表精准掌握企业用电量、建立数据匹配机制等。这些举措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政策的实施效果。

通过这些创新实践,武义县的工业企业数智管理服务不仅提升了企业管理和政府服务的效率,还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此外,该项目还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媒体报道,显示了其在数字经济和工业管理领域的重要影响和示范价值。

九、低效用地结“金瓜”企业“老树发嫩芽”(临沭县工业和信息化局、临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本案例介绍了临沭县如何通过创新开展“低效企业”改造提升行动,提高存量资源配置效率,激活企业发展。本县深化“亩产效益”评价结果运用,实施“提升为主、淘汰倒逼、逐企分析、一企一策”的策略,通过强化“基础链”建设、优化“处置链”和“管理链”,标准化“低效企业认定、整改计划制定、动态运行监测、倒逼政策兑现”的流程。这一系列措施共同作用于低效企业整治提升,带来了显著成效。

在实施过程中,本案例采用了系统谋划和科学设计方法,如成立专班、制定整治提升路线图,确保了全流程系统推进。通过明确“腾什么、换什么”等关键问题,实现了低效土地的有效利用。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实施“一企一策”,通过内部整改、收购储备、并购重组和司法解决等多种方式,精准整治提升,加强了低效企业的动态管理和考核激励。

这些措施有效激活了企业发展,如山东扬名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山田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等老企业实现了转型升级,新兴企业如山东慧美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也在低效用地上落户,推动了临沭工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的成效显著,全县累计盘活5780亩低效土地,45个新项目落地,新增备案投资53亿元,工业投资总量稳居全市前三,规上企业亩均税收由5.5万元提升至8.2万元。

本案例在生态环境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改造提升低效工业用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序出清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企业,形成了循环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链。2022年,全县低效企业减少废气、粉尘污染达13%以上。此外,本案例的推广价值不容小觑,盘活存量用地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挖掘了用地潜力,还破解了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对于面临产出水平低、产业集聚程度不高、新增项目落地困难等问题的地区,本案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十、创新“金融活水”助力“亩均改革”(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

本案例介绍了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如何通过创新的金融产品——“亩均英雄贷”来支持安徽省的“亩均论英雄”改革,进而促进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该银行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号召,致力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推动经济有效提升。截至2023年6月末,安徽省农行已审批亩均英雄贷94个,金额达到400亿元,这些贷款不仅支持了园区项目,还涵盖了企业信用贷、科创贷、贸易融资贷等多个品种,特别加强了对A、B、C类企业的支持。

案例中特别提到了马鞍山某开发区的产业升级项目。该开发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已集聚了多个产业集群,包括节能环保、新材料、电子通信和智能制造等。项目总投资14亿元,涉及清退淘汰企业、旧厂房翻新改造等内容。安徽省农行提供的“亩均英雄贷”为此项目的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项目实施后,将主要用于吸引招商引资企业入驻,着重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食品及乳制品、机械深加工等特色产业群体。

此外,本案例还展示了安徽省农行在推广“亩均英雄贷”方面的成效和价值。通过紧密结合政策、创新信贷产品和融资模式,以及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和全面的服务覆盖,安徽省农行成功推动了项目贷款的审批和投放。其举措包括加强政银合作、信贷产品创新、融资模式创新和建立多项机制,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高效运营。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还促进了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

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安徽省农行的这些做法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例如,人民网安徽频道、新华社安徽分社和安徽日报等媒体均对安徽省农行的创新举措进行了报道。这些报道突出了安徽省农行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该行在金融服务方面的创新和责任。通过“亩均英雄贷”这一金融产品,安徽省农行不仅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展示了其在服务社会、助力地区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实际行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